9/03/2013

台灣苗栗縣大安溪畔 年少無資 港學生登「台山」織夢

年少無資 港學生登「台山」織夢
9/04/2013 Metro

位於台灣苗栗縣大安溪畔的象鼻部落,原住民泰雅族的女人正在編織傳統彩布。坐在她們中間是一個二十出頭的男生,這是多不尋常──因為泰雅族的布藝是傳女不傳男的。而更叫人驚訝的是,這個男生,非原住民,亦非台灣人,他的名字叫張城,大家叫他阿豆。他,是一個香港高中生。 文:林綸詩 圖:香港電台 

阿豆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唸高中入學時已表明不想考會考。對他來說,大學不是必經之路或目標──他腦中只有手工藝──完成高中後,毅然跑到台灣追尋自己的方向。

阿豆在農場打工換宿,花了半年時間,才找到象鼻山的野桐工坊,並正式拜尤瑪‧達陸為師,學習泰雅族傳統編織。他給自己三年時間,學好這個傳統藝術。

「傳統上泰雅族織布是傳女不傳男的,更遑論傳給外人。但眼見我們族人愈來愈少人有興趣和恆心去學習,我也無法拒絕阿豆這位有熱誠的年輕人了。」尤瑪‧達陸老師這樣說。她是泰雅人,自己也出走部落很多年,有一天,赫然發覺自己族群的服飾文化精髓正逐漸消失,毅然放棄收入穩定、福利好的公務員生活,回到部落,希望拯救並保存這一切。現在她帶領的野桐工坊,成立目的亦是如此。

工坊的織女都是泰雅人,阿豆跟隨他們學着用現代織機織出傳統圖紋。傳統泰雅腰織機操作複雜,織布時人跟織機要綁在一起,用腿撐住織布箱,還要配合身體和腿部的律動。只要開始了織布,就要數小時坐着不動,族群內願意學習操作這種古老織機的人亦愈來愈少。基於族群禁忌,年輕的阿豆只能靜靜地坐在後面,遠觀老人家用傳統腰織機織布。

女不會織布 難有人追求
在部落,阿豆學到的不只是編織技術,泰雅族的整個傳統和文化,更深深印在他的腦海。布藝,是他們最核心的文化傳承。泰雅族傳統社會分工,男狩獵,女織布,不會織布的女子在部落裏是沒有人追求的。「從前的新娘要織自己的嫁衣,她們會用幾年時間去編織,最短的都用了六年。」布上織紋,是泰雅族的共通語言:山形紋代表路徑、杵臼與小米代表收成豐足……這些都如密碼,與泰雅族人的生活緊緊扣在一起。可惜年久失傳後,懂得解讀背後意義的人已愈來愈少。

工坊的織女都是阿豆的老師。他們讓阿豆從原材料開始去認識織布:種植苧麻,用其作線;就地取材以竹作為工具,刮取苧麻纖維;山上挖薯榔,用來染線染布。「從前以為從零開始,就是拿一些線,織布造衫。殊不知是由物料作起點,一切也是自己一手一腳創造出來……就算是剩下來的布碎,我們也不會丟掉……。」阿豆細數着。

對阿豆來說,他不單真心想掌握這些知識,更希望協助傳揚開去。「受他們的感染,我希望自己能把泰雅人的這些工藝和知識保存下來。」這是學藝以外,一個如他夢想同樣堅定的使命。在這兒,時間都是用來織布的。

與世界接軌的時裝展
阿豆希望與他們一起,把泰雅族的布藝,傳到全台灣,甚至世界舞台。「我們和一機構合作了『泰雅服裝創新發表計劃』,為期五年。」這個企劃踏入第三年,每年都辦一個時裝展,抓取泰雅傳統編織的元素,以時尚服裝展現人前。這是尤瑪老師的最大心血。

http://easss.com/fashion

時裝展結合傳統及現代的元素,亦拉近泰雅人和 外間世界的聯繫。尤瑪老師說這個「騷」對她的意義極大。「這個匯演是給年輕人看,希望他們對自己的民族,以至對自己民族走向時代都會感到驕傲。年輕人的這些感悟,都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而其中一個受啟發的年輕人,就是阿豆。「我喜歡用手的感覺,用手創造。」他說的時候,用的是廣東話,卻已猶如一個泰雅族人。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人文風景》第九集「在山上編織少年夢」將於9月8日(星期日)晚上7時,在亞洲電視本港台播映;港台網站 tv.rthk.hk同步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