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2013

在家上學 香港14歲印度裔男童 Arjun Singh 被英國大學錄取

在家上學 香港14歲印度裔男童被英國大學錄取
2013年08月20日
香港明報
中國新聞網 


在家上學香港14歲印度裔男童被英國大學錄取
男童和他的媽媽。

  中新網8月20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道,現年14歲的印度裔資優男童 Arjun 過去4年從未踏足校門,只憑母親及3名補習老師在家授課,他今年于英國高考(GCE AL)中考獲1A*2A佳績,分別獲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及愛丁堡大學物理系取錄。他亦有申請入讀港大物理系,但暫未有回復。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Arjun Singh智商129,雖然屬資優生,但他早前就讀的地利亞加拿大學校不允許他“跳級”,所以他最終退學;他的母親 Singh Anita Guruprit 向教育局申請在家教育兒子被拒,當局曾轉介3所學校給男童入讀,但都不成事。Arjun之後加入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參加學苑的課程及活動。


  該男童的母親擁有經濟學碩士學位,在印度曾任大學教授,由2009年開始她負責教授兒子英文及數學,很快兒子就超越母親水準。其母之後為兒子聘請3名補習老師,分別教授物理、數學及化學。


不夠1年,男童即以12歲之齡報考英國會考(IGCSE)並考獲4A1B佳績。到去年8月,該男童再次越級挑戰報考英國高考,他以10個月時間讀畢兩年的GCEAL課程,最後考獲1A*2A佳績,當中物理科奪A*,而數學及附加數學則奪A。


  聘補習老師教數理化

  該男童已通過非聯招報讀港大,本週內應有結果。他說暫時傾向選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因課程較專門及集中,但他指學生簽證的最低年齡限制是16歲,故未知能否獲批。

  4年來未曾踏足學校的男童Arjun,指在家中讀書更有趣,“在學校讀書很悶,因為教的東西太簡單”,他指在家中學習時,補習老師能按他的程度教授,比在學校更有挑戰性。他笑稱在家學習的唯一壞處是不能申請學生八達通,乘車時要付成人車資。


  仍等港大物理系回音

  其中一名補習老師李世勇說,男童Arjun求知欲很強,曾試過一日內打30個電話問功課。

  他稱,男童Arjun初時耐性不好,而且過分自信,李遂于教學時故意遺漏部分內容,令Arjun不懂如何做練習,讓他受挫折,當作磨練性格。


母感愛兒受歧視 曾投訴教局
2013年8月20日

【明報專訊】Arjun Singh雖然是資優,但其母Anita感到愛兒受種族歧視。09年Arjun讀小五時不獲校方批准跳級,其母遂替兒子退學,其後雖獲教育局多次轉介入讀其他學校都沒成事。Anita於2011年向平機會投訴,質疑教育局因兒子是少數族裔而未有全力協助。Anita昨說過去不斷與平機會書信往來,一直未有結果,為專心兒子學業,決定不再糾纏。

涉撞人被捕 控警歧視

2011年,Arjun又因被指在地鐵站內撞到一名女子的手臂,在對方報警後遭拘捕,被扣查逾5小時。

事後律政司認為報案女子行為不恰當,決定撤銷對Arjun的指控。Anita仍不忿,其後她代表兒子入稟控告警務處長及警員種族歧視,成為首宗警務處被民事控告違反《種族歧視條例》的案件。

促警道歉 案件未了

兩年後的今天,事件仍未解決。Anita說,警方之後曾提出以補償金取代道歉,但一家拒絕,她說道歉比一切重要,事件現由律師處理。本報昨就此向警方查詢,但至截稿前仍未有回覆。

中國大陸約有1.8萬學生在家上學

1.8萬學生在家上學
過半家庭不認同學校教育理念
北京晨報網   
2013年8月25日

  如今,在中國大陸約有1.8萬學生“叛逃”學校,選擇“在家上學”,多數家庭主要由母親負責孩子的在家學習。昨天,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分析我國“在家上學”的發展現狀。調查顯示,在家上學的孩子主要處於小學階段,大多數家庭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過半家庭月收入1萬元以下。

  “叛逃”多與學校有關

  “在家上學”是一種以家庭為主要教育場所、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師組織開展的教育活動。昨天,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家庭選擇在家上學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54.19%)、“學校教學進度過慢”(9.50%)、“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厭倦學校生活”(6.07%)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可以看出,其中有四項都與學校有著密切關系。

https://www.facebook.com/homeschool1

  被調查家庭中,62.01%在家上學的孩子曾經在傳統學校學習,後來從傳統學校中轉了出來,而37.99%的孩子則一直在家上學。多數孩子是在幼兒園小班到一年級之間開始不在傳統學校上學的,占51.23%。

  年齡集中在小學階段

  調查報告顯示,當前在家上學人數最多的前三個省市依次是廣東、浙江和北京,均位於東部。教育專家分析稱,這與東部地區的經濟文化水平高、社會公眾教育觀念更開放有關。

  另外,在家上學的孩子中,男孩占62.30%,多於女孩。多數孩子的年齡在4至10歲之間(60.42%),其中6歲的孩子最多,17歲的孩子最少。可見,在家上學的孩子主要處於小學階段,較少處於初高中階段。教育專家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考、高考仍是我國家長不得不面對的、難以逾越的“坎兒”。

  此外,調查顯示,多數在家上學的孩子喜歡該學習方式,其中43.02%的孩子表示非常喜歡,38.55%的孩子比較喜歡。家長則認為在家上學的孩子,其各方面能力都處於中上水平。對於很多幼兒園及義務教育階段後的孩子來說,多數家長選擇“繼續在家上學”,而孩子高中畢業後,選擇“出國留學”的家長最多。

  家長多具有高學歷

  實施在家上學的被調查家庭中,45.81%的家庭主要由母親負責孩子的在家學習,24.58%的家庭主要由父親負責,另有24.02%的家庭由父母一起負責,僅有1.68%的家庭由家庭教師負責。

  從學歷來看,實施在家上學家庭的家長多具有高學歷,其中75.42%的家長有著大專及以上學歷。從職業來看,選擇在家上學的家長63.13%的職業是企業職工、專業人員(如教師、醫生、技術員等)和自由職業。

  21世紀教育研究院調研發現,被調查實施在家上學的家庭收入主要集中在2萬元以下和5萬元以上高低兩端,其中月收入1萬元以下的家庭最多,占56.73%。在時間投入上,多數家長認為父母不需要全職。

  晨報記者 王斌

8/10/2013

滯港難民控訴 「生活非人過」

滯港難民控訴 「生活非人過」
香港新聞組
8/08/2013
東方日報

一名滯港難民Ali 只能與女兒居於不足100平方呎的劏房,還可能隨時遭斷水斷電。

Video

https://www.facebook.com/homeschool1

作為《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的締約地香港,目前約有4000名透過酷刑聲請尋求庇護的「政治難民」。雖然政府每年動用約2億港幣為難民提供服務,但因聲請的審批過程動輒數年以上,有人留港十年,至今仍未取得裁決。

他們不能在港合法工作、子女不獲教育機會、生病亦不能得到適當治療,而每月所獲取約值2000多元的生活津貼,難以餬口。部分難民原為中產階層,坦言來港尋求庇護並非為錢,最後卻過著非人生活;亦有人被迫犯罪。一眾同病相憐的難民,昨日在關注團體VISION FIRST舉辦的記者會上大訴慘況。

留港十年,來自巴基斯坦的Ali和女兒住在一間不足100平方呎劏房。現時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每月向在港難民發放1200元租金津貼(兒童租金津貼減半),以及價值900元的食物(兒童為540元)。Ali嘆道:「這裡月租2200元,每月都因租金不足而斷水斷電。」

原為商人的Ali,2003年到港,在未取得合法居留權的情況下進退失據,除被禁止工作,如今已十歲的女兒,更從未踏進校園,「入境處不斷推,叫我在家自行教育女兒」

來自烏干達的Lilian,本是語言教育的學士,如今卻不能合法工作,自言尊嚴盡失,「為何要我們像乞丐般求助?明明我們能自給自足,為何不給我們工作的機會?」

滯港12年的Daniel,來自奈及利亞,患有高血壓,但公立醫院醫生只肯開處方止痛藥,病情日益嚴重。長期病患還有Raymond,患有背痛的他,每次求診亦只獲處方止痛藥。他又謂曾有患心臟病的難民朋友求醫,照樣只得止痛藥,「港府根本置難民生死於不顧」!

政府發言人表示,截至今年首七個月,入境處多年來共接獲1萬2634宗酷刑聲請,其中只有9宗個案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