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7/2014

在家上學爸媽執教鞭

在家上學爸媽執教鞭
2014年8月27日

【明報專訊】有一天,若孩子哭臉說﹕「爸爸媽媽,我可否不上學?」你最初可能會好言相勸細問原因,但糾纏下去,最後你都只能板起臉孔對他明言﹕「小朋友一定要上學。」

適齡便得上學,是我們多年來的認知。政府自70年代推出9年免費普及基礎小學及初中教育,規定所有適齡學童在小一至中三期間,必須上學接受教育。然而,孩子一定要上學嗎?我們還有其他選擇嗎?在香港,有一群家長毅然為孩子選了另一條路——在家自學(home schooling),認為學校不是孩子唯一的教育選擇,不過,當家庭變成學校、父母變成老師,學習又會變成一片怎樣的光景?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

當孩子上學了,有些事情在父母眼裏會變得很無助。好像孩子第一次上學哭得很厲害,你心痛不已,但老師、校長或幼兒專家都會告訴你這只是一個過渡期;當孩子被沉重的學習壓力逼得透不過氣,而你只能為他找補習老師、心理輔導,甚至轉校,卻從沒想過從學校把他們帶回家中。而Karen就是少數把孩子帶回家學習的家長。

曾任小學教師的Karen,現為全職媽媽,她覺得現時本港的教育制度、課程編排等未必適合每一個小朋友,甚至局限了他們發揮的空間。雖然明白學校教育有限制,但她當初也未想過讓女兒在家自學(home schooling)。「因為最初以為在家自學在香港是犯法的。」然而一次經歷,便令她決心帶大女兒離開主流教育體制。

一次返學經歷嚇怕女兒

她憶述女兒2歲時,有名身形龐大、說話聲量大的外籍老師來上課,女兒一見對方便很驚慌,她曾要求暫時不要安排女兒上她的課,但遭對方拒絕;有次,那位老師更單獨帶女兒到洗手間換尿片,甚至大聲喝止她不要哭。Karen表示那天接女兒放學時,看到女兒明顯哭了一整天,她立即帶女兒見社工,社工建議馬上讓女兒停學,接受治療。結果,經歷了兩三年社工、心理學家輔導及遊戲治療,女兒的情緒才稍為回復「正常」。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

「她變得非常黏我,這段時間我開始跟她在家(學習),發現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透過很多方法來學習,例如拿幾粒糖果玩也可以學數學,走在街上又可學辨認地標和記性;同時我希望藉home schooling填補她缺乏的安全感。」

受《我的孩子學的不一樣》發

Karen認為女兒十分適合在家接受教育,於是她決定辭去工作全力在家教導女兒,然而卻不知從何入手。「當時有社工告訴我,不讓她上學便要坐監,我替女兒找學校。但我想到要強迫女兒上學,我們整家人也會很痛苦。」那時她剛閱畢張惠侶寫的《我的孩子學的不一樣》(圖5),書中講述一對女兒在家自學的經過,於是透過電郵聯絡對方,然後便逐步走向在家自學之路。

她先電郵至教育局常任秘書長,說明不上學的個人原因,然後她的個案便轉交至缺課組跟進。「當時女兒還未夠6歲,我指明我已在家自行教學,希望能繼續下去。他們回覆說學校是最好的選擇,我再多寫一次電郵,他們仍鼓勵我找學校。到我寫第三次時,缺課組約我們一家人跟兩位官員會面,了解我們正在做什麼,又把我們的工作紙拿回去做紀錄,友善地表示尊重我們的選擇。」現時,Karen獲得教育局缺課組的彈性處理,不發出入學令規定女兒到學校上學,然而他們仍會定期到訪Karen的家,了解孩子學習進度。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

解決了制度上的束縛,還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香港的home schooling發展不及歐美國家,要尋找合適教材亦殊不容易。Karen現時沒讓女兒使用某特定教材,她除了向張惠侶請教,也從日常生活及女兒的興趣方面,展開不同層面的學習。

一本書 延伸學習逾半年

「有次我們在圖書館中借了一本有關海倫凱勒的書,看罷討論,女兒提到盲人如何看書,我們便一同去認識凸字,更與幾個家長安排了一個工作坊,邀請失明人士示範及教導我們認識凸字的應用方法。隨後,我們又去了解那個年代為何只有黑白照片,又一同繪畫海倫凱勒的family tree。女兒想認識眼部的結構,我們就到科學館看模型,爸爸更買了牛眼回來跟她解剖研究。一本書,可以延伸的活動實在很多,我們這樣做了大半年也未停止,而且她已從中學習到有關生物、歷史、語文等範疇的知識,學習時充滿趣味又貼近生活,孩子自然吸收得好,這就是home schooling的好處。」

張惠侶「漂流」教學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

Karen曾提到在家自學是受到張惠侶(Cam)的啟發。9年前,Cam跟英籍丈夫與兩名女兒一同乘坐雙體船環遊世界,在「漂流」期間,孩子在船上的教育全由父母負責。09年他們回港,最初媽媽安排女兒入讀一般官津小學,只是姊妹倆都不適應,父母決定讓女兒重回home schooling之路。

Cam表示,home schooling的課程設計和時間安排的彈性很大,她說Karen的例子就是類似unschool的模式,即沒特定使用某種教材,但會隨一個主題,如上面提到以海倫凱勒這個人物主題延伸到不同層面的學習。而她自己就使用介乎unschool與home schooling之間的方式,即除了使用某些home schooling教材,也會按當時身邊或社會上的熱話來取材教學。至於如何安排,就完全視乎家長和孩子的需要。「有些家長甚至比學校訂得還嚴謹,有些就試過某種模式後,發現孩子其實適合另一套,便轉換另一種學習方式。」

外國網上資源要細選

Cam的兩個女兒現時分別是13及15歲,曾採用英國Oxford home schooling及National Extension College等資源作學習教材,「其實外國網上資源不少,我們也花了一段時間去選擇」。現時她的長女剛開始A level課程,幼女則選讀英國劍橋大學國際普通中學教育課程(IGCSE)。「在學習上,我們一直沒一個很長遠的計劃,只是一直自由學習,沒考慮能否入讀主流學校、能否上本地大學等問題。我們了解過,在本港要上大學,其實除了透過JUPAS(大學聯合招生),也可以循non-JUPAS的途徑申請,我只想女兒繼續自己喜歡的活動,同時多做學習檔案,讓他日需要申請大學時,可利用這些學習當案作面試,甚至她們亦可選擇先工作幾年才回去念大學,這一樣可行。不過,當她們發現身邊的朋友都在念IB、A level等課程,便覺得自己沒什麼實際東西在手中,才決定念A level和IGCSE。」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

走出社會 集合同路家庭

作為本地home schooling家長先鋒,Cam表示在香港實行在家學習看似有難度,但其實只要闡明立場及需要,也會獲得不少機構支持,好像她曾以團體名義申請參觀立法會、博物館,或者跟劇團合辦活動,也一樣方便。但她亦指出,由於home schooling始終是以家庭為主,家長更需要走出社會,為孩子建立社交生活。「若缺乏自己的社交圈子,這些家庭更需要集合起來,組成類似合作社的模式,便可輕鬆地策劃各種群體活動。所以,若家長把自己和小朋友困在家裏,便不適合home schooling這種模式,因為這樣對小朋友很不公平。」

模特兒﹕Annie & 葉知純
圖﹕胡景禧、陳淑安、受訪者提供
文﹕顏燕雯、陳詩雅、鍾家寶
編輯:林韻兒
統籌:陳詠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