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7/2014

在家上學爸媽執教鞭

在家上學爸媽執教鞭
2014年8月27日

【明報專訊】有一天,若孩子哭臉說﹕「爸爸媽媽,我可否不上學?」你最初可能會好言相勸細問原因,但糾纏下去,最後你都只能板起臉孔對他明言﹕「小朋友一定要上學。」

適齡便得上學,是我們多年來的認知。政府自70年代推出9年免費普及基礎小學及初中教育,規定所有適齡學童在小一至中三期間,必須上學接受教育。然而,孩子一定要上學嗎?我們還有其他選擇嗎?在香港,有一群家長毅然為孩子選了另一條路——在家自學(home schooling),認為學校不是孩子唯一的教育選擇,不過,當家庭變成學校、父母變成老師,學習又會變成一片怎樣的光景?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

當孩子上學了,有些事情在父母眼裏會變得很無助。好像孩子第一次上學哭得很厲害,你心痛不已,但老師、校長或幼兒專家都會告訴你這只是一個過渡期;當孩子被沉重的學習壓力逼得透不過氣,而你只能為他找補習老師、心理輔導,甚至轉校,卻從沒想過從學校把他們帶回家中。而Karen就是少數把孩子帶回家學習的家長。

曾任小學教師的Karen,現為全職媽媽,她覺得現時本港的教育制度、課程編排等未必適合每一個小朋友,甚至局限了他們發揮的空間。雖然明白學校教育有限制,但她當初也未想過讓女兒在家自學(home schooling)。「因為最初以為在家自學在香港是犯法的。」然而一次經歷,便令她決心帶大女兒離開主流教育體制。

一次返學經歷嚇怕女兒

她憶述女兒2歲時,有名身形龐大、說話聲量大的外籍老師來上課,女兒一見對方便很驚慌,她曾要求暫時不要安排女兒上她的課,但遭對方拒絕;有次,那位老師更單獨帶女兒到洗手間換尿片,甚至大聲喝止她不要哭。Karen表示那天接女兒放學時,看到女兒明顯哭了一整天,她立即帶女兒見社工,社工建議馬上讓女兒停學,接受治療。結果,經歷了兩三年社工、心理學家輔導及遊戲治療,女兒的情緒才稍為回復「正常」。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

「她變得非常黏我,這段時間我開始跟她在家(學習),發現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透過很多方法來學習,例如拿幾粒糖果玩也可以學數學,走在街上又可學辨認地標和記性;同時我希望藉home schooling填補她缺乏的安全感。」

受《我的孩子學的不一樣》發

Karen認為女兒十分適合在家接受教育,於是她決定辭去工作全力在家教導女兒,然而卻不知從何入手。「當時有社工告訴我,不讓她上學便要坐監,我替女兒找學校。但我想到要強迫女兒上學,我們整家人也會很痛苦。」那時她剛閱畢張惠侶寫的《我的孩子學的不一樣》(圖5),書中講述一對女兒在家自學的經過,於是透過電郵聯絡對方,然後便逐步走向在家自學之路。

她先電郵至教育局常任秘書長,說明不上學的個人原因,然後她的個案便轉交至缺課組跟進。「當時女兒還未夠6歲,我指明我已在家自行教學,希望能繼續下去。他們回覆說學校是最好的選擇,我再多寫一次電郵,他們仍鼓勵我找學校。到我寫第三次時,缺課組約我們一家人跟兩位官員會面,了解我們正在做什麼,又把我們的工作紙拿回去做紀錄,友善地表示尊重我們的選擇。」現時,Karen獲得教育局缺課組的彈性處理,不發出入學令規定女兒到學校上學,然而他們仍會定期到訪Karen的家,了解孩子學習進度。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

解決了制度上的束縛,還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香港的home schooling發展不及歐美國家,要尋找合適教材亦殊不容易。Karen現時沒讓女兒使用某特定教材,她除了向張惠侶請教,也從日常生活及女兒的興趣方面,展開不同層面的學習。

一本書 延伸學習逾半年

「有次我們在圖書館中借了一本有關海倫凱勒的書,看罷討論,女兒提到盲人如何看書,我們便一同去認識凸字,更與幾個家長安排了一個工作坊,邀請失明人士示範及教導我們認識凸字的應用方法。隨後,我們又去了解那個年代為何只有黑白照片,又一同繪畫海倫凱勒的family tree。女兒想認識眼部的結構,我們就到科學館看模型,爸爸更買了牛眼回來跟她解剖研究。一本書,可以延伸的活動實在很多,我們這樣做了大半年也未停止,而且她已從中學習到有關生物、歷史、語文等範疇的知識,學習時充滿趣味又貼近生活,孩子自然吸收得好,這就是home schooling的好處。」

張惠侶「漂流」教學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

Karen曾提到在家自學是受到張惠侶(Cam)的啟發。9年前,Cam跟英籍丈夫與兩名女兒一同乘坐雙體船環遊世界,在「漂流」期間,孩子在船上的教育全由父母負責。09年他們回港,最初媽媽安排女兒入讀一般官津小學,只是姊妹倆都不適應,父母決定讓女兒重回home schooling之路。

Cam表示,home schooling的課程設計和時間安排的彈性很大,她說Karen的例子就是類似unschool的模式,即沒特定使用某種教材,但會隨一個主題,如上面提到以海倫凱勒這個人物主題延伸到不同層面的學習。而她自己就使用介乎unschool與home schooling之間的方式,即除了使用某些home schooling教材,也會按當時身邊或社會上的熱話來取材教學。至於如何安排,就完全視乎家長和孩子的需要。「有些家長甚至比學校訂得還嚴謹,有些就試過某種模式後,發現孩子其實適合另一套,便轉換另一種學習方式。」

外國網上資源要細選

Cam的兩個女兒現時分別是13及15歲,曾採用英國Oxford home schooling及National Extension College等資源作學習教材,「其實外國網上資源不少,我們也花了一段時間去選擇」。現時她的長女剛開始A level課程,幼女則選讀英國劍橋大學國際普通中學教育課程(IGCSE)。「在學習上,我們一直沒一個很長遠的計劃,只是一直自由學習,沒考慮能否入讀主流學校、能否上本地大學等問題。我們了解過,在本港要上大學,其實除了透過JUPAS(大學聯合招生),也可以循non-JUPAS的途徑申請,我只想女兒繼續自己喜歡的活動,同時多做學習檔案,讓他日需要申請大學時,可利用這些學習當案作面試,甚至她們亦可選擇先工作幾年才回去念大學,這一樣可行。不過,當她們發現身邊的朋友都在念IB、A level等課程,便覺得自己沒什麼實際東西在手中,才決定念A level和IGCSE。」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

走出社會 集合同路家庭

作為本地home schooling家長先鋒,Cam表示在香港實行在家學習看似有難度,但其實只要闡明立場及需要,也會獲得不少機構支持,好像她曾以團體名義申請參觀立法會、博物館,或者跟劇團合辦活動,也一樣方便。但她亦指出,由於home schooling始終是以家庭為主,家長更需要走出社會,為孩子建立社交生活。「若缺乏自己的社交圈子,這些家庭更需要集合起來,組成類似合作社的模式,便可輕鬆地策劃各種群體活動。所以,若家長把自己和小朋友困在家裏,便不適合home schooling這種模式,因為這樣對小朋友很不公平。」

模特兒﹕Annie & 葉知純
圖﹕胡景禧、陳淑安、受訪者提供
文﹕顏燕雯、陳詩雅、鍾家寶
編輯:林韻兒
統籌:陳詠詩

全天候照顧 「困獸鬥」或增壓力

全天候照顧 「困獸鬥」或增壓力
2014年8月27日

【明報專訊】由於香港家長在home schooling上仍屬初階,因此要決定是否適合自己的家庭,輔導心理學家、家庭治療顧問盧劉膺華表示家長應有以下的考量﹕

(1)本港主要家庭結構均為核心家庭,家庭中兄弟姊妹為數不多,在家學習難以學習分享、與人相處等社交問題。「始終在香港並不流行,實現這種學習方法有困難,亦令子女缺少了與其他人接觸的社交機會。」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2)家長除了要管教孩子的品行,亦要為其學業負責,易生壓力,「假如在家管教子女的是母親,她需要一整天都對子女,所謂『吊頸都要氣』,如果那媽媽並不太享受與子女形影不離,她會覺得是困獸鬥,形成很大壓力;而且同時面對家中所有瑣事,(家長的)情緒要很穩定」。

(3)家長知識水平參差,她表示家長的教育水準是影響傳授知識的關鍵,當然如果有能力聘請私人家庭教師在家授課的,又作別論。

(4)在教授孩子知識上,遇上孩子不明白之處,難免會所爭,可能會破壞親子關係。

全面了解孩子需要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不過,盧太亦強調家長能全天候對孩子,了解他們的脾性及喜好相對有利,「學習、生活上較能全面了解孩子,明白他們的學習動機,有助發掘授課方向」。但孩子建立社交生活方面,她始終認為在學校較有利及全面,「學校是社會縮影,如果子女本身內向,讓他們到學校學習『世界是怎樣的』,始終比留在家中好」。她又認為,父母只要能提供足夠的安全感,而非讓孩子們感到家庭以外的環境都是危險的,建立緊密及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子女全人發展更為重要。

美國200萬學生自學

美國200萬學生自學
2014年8月27日

【明報專訊】歐美地區發展home schooling較成熟,以美國為例,約由1970年代開始發展。根據National Home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統計,2010年全美共有約200萬5至17歲學生接受在家自學,佔總學生人口的3.8%。不同州份更有其home schooling的規條及負責組織,以紐約為例,家長可向當地Central Office of Home Schooling申請,除了要解釋申請原因,更要提交Individualized Home Instruction Plan(IHIP),列明課程計劃;而紐約州教育部(New York State Education Department)亦會就IHIP提供明確指引,包括不同年級需學習的學科、上課時數等,例如Grade 1至6要學習英語、地理、美國歷史、科學等,每年需有900小時的上學時數。另外,家長必須每年向當局報告孩子的進度4次,以及一份總報告,評估孩子是否達到其教學目標,或參與相關測驗。

Home schooling其實並不須規定由父母教導子女,家長也可請「外援」,美國有團體為家長介紹具有專門知識背景,如建築、設計等老師,而網上亦有不少資源教授家長設計課程。

資料來源﹕National Home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New York Magazine、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台灣教育部國教署

教育有得揀 不走填鴨路

教育有得揀 不走填鴨路
2014年8月27日

【明報專訊】關於學習,過去我們的認知都離不開一群學生端坐在課室中,專心聆聽老師講解,這亦是香港主流教育的常用模式,其實,教育的世界很大,除了前文所提及的在家學習(home schooling),還有自然學校、自成一閣的村莊學校、以課外活動為主的學校,甚至可以像張惠侶一家揚帆出海,設置「漂流」教室……

關於學習,我們還有很多選擇,在台灣有「自學教父」之稱的陳怡光,就堅決在家中自行培育3個「國際孩子」。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張惠侶(Cam)表示,以前施行在家自學的多為外籍家長,現在則多了一些本地家庭加入,據她估計現時香港大約有70個家庭選擇在家自學。她認為,在家自學這個概念雖漸漸為人認識,但要在港實行仍然困難重重,除了政府支援不足外,home schooling之間的家庭亦要互相扶持才能發揮功效。

台爸身教「國際孩子」

比較起鄰近地區,台灣的home schooling起步較早,亦發展得較全面。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創辦人、有「自學教父」之稱的台灣爸爸陳怡光(Tim)與波蘭籍太太Dorota,為了培育出「國際孩子」,決定在家教導三個孩子。他在2004年正式向政府申請,當時在台灣在家自學已經合法,並有5年之久,他認為台灣政府的態度比較正面,在家自學算是上了軌道,他以換手機營運商作了個譬喻﹕「愈來愈多家長知道這個選項,也開始思考這個可能性,但離家長可以毫不猶豫地離開學校,就像換手機的營運商一樣輕鬆,還有一段距離」。他表示,從無到有,除了要游說政府令其合法化,也要令學校、老師、家長等社會大眾接納自學學生,讓社會多認識他們,才能令他們與學校學生得到相同的機會。

台灣在家教學合法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在台灣,home schooling又稱為「非學校形態實驗教育」,當中包括個人,即由家長在家教學;團體,由家長組成3人以上、30人以下的自學組織;以及機構,非教育局管理的小型學校,2013年,約有2500人屬於這個類別,佔全台學生人口不足千分之一,算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學習模式。若想在家自學,可向所屬縣市的教育局申請,申請人需要遞交實驗教育計劃予審議會,內容包括自學的原因、形式、課程大綱等,通過審議後,委員會定期探訪,而自學家庭於每學年尾要提交報告,評估學生的進度。

教育應以孩子為中心

Tim認為,教育應以孩子為中心,「希望所有家長和孩子能夠無後顧之憂地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教育形態」,他將於10月來港出席「教育有選擇」論壇,向本地家長分享他的經驗。這個論壇由推廣不同教育理念的民間組織教育大同(EDiversity)主辦,Cam正是其中一位創辦人,雖然她認同不是每個孩子也適合home schooling,也非每個家庭能應付,但她認為,香港家長有必要知道,除了主流教育外,其實他們還有不同的教育選擇。論壇請來本港和外地的教育工作者,讓各界反思教育,亦設有討論及工作坊等,讓參與者了解傳統學校以外的選擇,例如蒙特梭利教學法、自然學校、在家自學等。

到底主流,還是非主流教育好?其實適合孩子的就是好;而大前提是,爸媽們要知道到底自己有什麼選擇,才能為孩子選出合適的教育。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教育大同論壇2014之「教育有選擇」

日期﹕10月11、12日(周六、日)

時間﹕上午8:45至下午5:30

地址﹕香港大學明華綜合大樓T2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對象﹕家長、老師、學校管理層、教育官員

票價﹕兩天$380、一天$250(8月31日前優惠價分別為$300及$200)

查詢﹕9453 4030

網址﹕http://www.ediversity.org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協辦﹕香港大學教育學院

專家:社群生活不能少

專家:社群生活不能少
2014年8月27日

【明報專訊】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幼兒及基礎教育學部高級講師李麗梅博士指出,由於香港採取home schooling學習的家庭數量極少,故未有這方面的研究和紀錄,但她指出,參考一些外國經驗,尤以美國為例,兒童在家學習和正規學校上的學業表現並沒太大分別,部分研究更認為在家學習的孩子成績明顯較好。另外,在個人成長如性格塑造、自我概念及適應社會等發展上,若家長有良好的規劃,他們的表現亦沒有差異,而且在家學習的小孩能有較正面的自我概念和良好感覺。

不過,她強調本地家長需認真想清楚為何要安排孩子「在家學習」,是認為在家學習的效果較好?抑或不認同現今香港的教育制度?又或是希望孩子將來在社會生存需要什麼技能、知識和素養呢?她認為一般家長的想法是home schooling能按孩子的個別特質和需要而提供學習活動,不用受僵化的課程和教學方法、評估制度所影響。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然而,她提醒,孩子長大後要適應社會群體,面對真實及複雜的世界,家長反而要考慮在家學習是否能令孩子學習到社會技能和知識。

較高年級 施教或有困難

李麗梅又指出,在香港尋找home schooling的學習配套有困難,除了學習資源和教材外,還包括家長的教導能力,社區支援小組等。雖然書局、圖書館、網上等提供了不少方便,孩子年齡尚幼時,家長或許可以應付,但到較高年級就有困難;舉例說,如何教導八九歲的孩子明白分數加法中通分母的概念(小學三年級數學課程)?此外,家長要考慮能否付出全部時間來進行home schooling、安排合理和有效的活動時間、當遇到困難時有否求助支援渠道等。

她又提醒家長在考慮讓孩子實行home schooling學習時,宜讓他們參加一些如童軍、球隊、教會活動,社區義務工作等,以建立人際關係和學習社群生活。她認為人是群體動物,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找尋群體歸屬和認同感,而缺少了「學校」這板塊,當孩子年紀愈長,其影響也愈明顯,家長尤要細心考慮。

在家自學違法?

在家自學違法?
2014年8月27日

【明報專訊】現時香港政府規定所有年齡介乎6至15歲未完成中三的兒童,須在學校接受9年免費普及基礎小學及初中教育。根據《教育條例》(第279章)第74條,教育局常任秘書長可向無合理辯解而又未有安排適齡孩子入學的家長發出入學令,家長有法律責任確保子女定時上學。若家長沒有合理辯解而堅拒送子女入學,即屬違法。

教局不鼓勵 按個別情跟進

根據教育局給我們的電郵回覆,局方強調不鼓勵家長安排子女在家施教以取代學校教育,現時「在家學習」的個案仍當缺課個案處理局方會派員與家長及學童面談及家訪勸喻及輔導家長讓子女上學。但若屬特殊個案仍會以學生的利益為大前提,就個別情及《教育條例》條文執行及跟進。局方指現時仍未有批核任何「在家學習」的個案,不過會就個別情作出跟進,現時仍有小量的「在家學習」個案需要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