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2013

[街談]在家上學也難包治百病

[街談]在家上學也難包治百病 
北京新浪網 (2013-10-08 ) 

  為了逃避體制內學校的重複枯燥,以及激烈的升學壓力,廣州有部分家長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自己教孩子。廣州的「在家上學聯盟」現已有400多名成員,有家長坦言,只因不希望子女重複灌輸模式,避免過早的競爭抹殺了孩子純真的天性,只好去摸索一條能保護孩子天性的教育之路(昨日《南方都市報》)。

  說是「聯盟」,其實並無「聯盟」之規整嚴密,也可以說,這隻是家長們為探索體制外教育之路而自發組織的鬆散「聊天群」。據報導,「在家上學聯盟」成員的嘗試各有不同,有的在孩子上了一段幼兒園或小學后就堅決接回家裡自己教,但大多數家長只是觀望,真正實施「在家上學」的約佔1/10。很多家長是既想在體制學校里不落後於他人,又想在「在家上學聯盟」中吸取精華,讓孩子更快地超越他人。

http://easss.com/edu/home

  實際上,要想在家自己教孩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兒,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時間上不允許,即便兩公婆一個在外掙錢,一個在家教孩子,讓孩子上「現代私塾」,也得有閑又有錢才負擔得起。

而現代學校教育模式之建立,一方面與教育的專業化有關,教書育人被認為不是人人能夠勝任的工作,做教師需要經過培訓和特定資格之認證;另一方面,知識和學科分工日益精細,一位老師不可能教授所有科目。而學校則滿足了這兩方面條件,家長送孩子上學,實際上是向「專業化」教育求助。

  在家上學,說明家長反感目前學校教育過於模式化,老師難以做到「因材施教」,自己教孩子,可以針對個人特點發展其特長興趣,讓孩子壓力小點,童年過得輕鬆點,但要說「現代私塾」就是包治百病的良藥,我不敢輕易苟同。

首先,從目前媒體揭示的細節來看,家長教授的「科目」大多是人文方面的內容,聚焦于陶冶情操,比如誦讀經典、琴棋書畫,甚至「食療養生」。課程安排、教學內容在多大程度上為家長自己的眼光甚至陳見所局限,不是說不需要批判和反省的。

  另一方面,學前教育,讓孩子小學階段甚至中學階段在家完成學業,如何與未來的大學教育銜接,不是每個家長都有長遠的考慮。學齡階段的未成年人在各個時期學什麼、怎麼學,各種知識體系如何安排銜接,都需要長期教學經驗的積累,還有對於未成年人學習心理的觀察揣摩。而家長自己教孩子,可能是許多人的「第一次」,且是邊學邊教,如何讓孩子不至於因「實驗品」而成為「犧牲品」,也是一個問題。

  家長對學校教育不認同,很多時候,是對急功近利、膚淺浮躁的社會價值觀不認同的一種間接反映。但否定浮躁的社會價值觀,進而否定學校教育的短處,不等於可以否認教育是一項很專業的工作。在家上學和學校教育各有長處,關鍵是,即便是在家上學,教育部門也應建立一種機制,讓「現代私塾」這樣的邊緣教學模式保持其開放性——— 必須接受督導,有專家定期提供建議,而不至於成為神秘而排他的中產家庭獨門秘方。 □獸獸

  (原標題:[街談]在家上學也難包治百病)

蘇少鑫:“在家上學”合理合法

蘇少鑫:“在家上學”合理合法
時代周報 2013年10月10日 
蘇少鑫

日前,廣州“在家上學聯盟”引發輿論關注,不過,仔細看看數據:“其QQ群成員僅僅有400多名,真正付諸行動的只有10%。”不免讓人疑惑,事件引發的討論是否有些“小題大做”了。

恰在日前,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了《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報告顯示,國內約有1.8萬學生沒有在校接受教育而選擇了“在家上學”。而對比美國,數據顯示,“在家上學”已經成為美國增長速度最快的一種教育形式。共有200萬個家庭選擇在家上學。

作為個人乃至社會自救的表現形式,現代私塾能否在個體意義上解決目前國內教育存在的弊病?有此前更出名的上海孟母堂的前車之鑒,自然很難令人感到樂觀:2006年孟母堂因沒國家認可辦學資質、違規教育收費、家長違反《義務教育法》規定未把適齡兒童送入國家批准的教育機構接受義務教育被叫停時,輿論似乎無話可說。畢竟,一旦被冠以“違法”之名,等待他們的,惟有被關停一途。不知道廣州“在家上學聯盟”,是否也會有同樣命運。

可實際上,私塾教育真的違法嗎?在這裡,需要提醒,如果我們承認公民有信仰、言論和結社自由的話,就必須明白,辦學是結社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看,公民結社辦學是憲法權利。

而且,中國早就簽署並批准了《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該公約宣布:“本公約締約國各國承諾尊重父母和適當法定監護人的下列自由:他們可以為他們的孩子選擇符合國家規定或批准最低教育標准的非公立學校,並保證自己的孩子獲得符合他們信仰的宗教和道德教育。

在這裡,最低教育標准包含兩個方面:不能對學生造成直接傷害(比如提供安全的上課環境、不能打罵學生等);提供一定質量的教育,使學生獲得正常發展所必需的基礎知識(袁征,《中國教育問題的哲學思考》,2009年)。

http://easss.com/edu/home

也就是說,只要孟母堂、在家上學等,達到了這個“最低教育標准”,教育行政當局就沒有理由叫停它們。你真以為那些根本就與孩子毫不相關的教育行政部門,會比只生一個孩子、有能力不工作在家專門教育孩子的學生家長更關心孩子的未來?

當然,也有人會引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所規定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適齡兒童是否平等接受了義務教育,現實中肆行的“擇校費”、“捐資助學”,就是最好的明證。為了實現締約國人民的受教育權,《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確實要求:“初等教育應屬強制性質,使所有人都能普遍獲得”。顯然,國家有保證適齡兒童教育權實現的義務,而家長也有讓孩子去接受教育的義務,但是,家長並沒有將孩子送到國家指定的教育機構的義務適齡兒童既然可以到達到最低教育標准的公立學校或私立學校接受教育,就沒有理由不能去孟母堂或者在家接受教育。

所以說,必須明確,受教育是公民權,它絕對不是公民對政府的義務,法律及教育行政當局需做的是,履行監督職能保證讓孩子接受到最低標准以上的教育,至於結果如何,要相信家長及社會,會作出理性的選擇。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蘇少鑫 】

錢桂林:“在家上學聯盟”,現代教育的莫大諷刺

錢桂林:“在家上學聯盟”,現代教育的莫大諷刺
2013-10-07
來源:時評界 

  周一到周五,在廣州白雲區同德公園裡,一對母女坐在公園一角,小聲地朗讀,從9點到11點半,每天兩個半小時,內容以語文、數學和英語為主,大自然就是她們的天然課堂———這是廣州“在家上學”中的一員。為逃避體制內學校的重復枯燥及激烈的升學壓力,廣州部分家長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自己教孩子。目前,廣州“在家上學聯盟”Q Q群已有成員400多名。(10月7日南方都市報)

  廣州部分家長建起了“在家上學聯盟”,家長自己當起了孩子的老師。其實,這一“現代私塾”並非廣州獨有,在我國不少地方已經出現。日前,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引發社會關注,國內約有1.8萬學生沒有在校接受教育而選擇了“在家上學”!調查顯示,這批“在家上學”的學生中超過六成為4-10歲的低齡兒童。

  “在家上學”效果到底咋樣?現在還很難說,但其中也不乏成功的例子。比如童話作家鄭淵潔,自編童話教材,教出了一個成功的兒子鄭亞旗。

http://easss.com/edu/home

  家長為何會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這個問題很值得探究。一者源於家長對孩子熱切的期望。他們期望孩子有優良的學習成績,尤其是有自由發展的天性。應該說,這部分家長的教育理念是正確的。事實上,不少家長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只希望孩子考上重點,於是便配合學校對孩子大搞應試教育,孩子平時難得輕松一下,即便是節假日,也會為了這個培訓班那個輔導班而疲於奔命。選擇“在家上學”的家長,其難能可貴之處是注重保護和發展孩子的天性,這成了選擇“現代私塾”之首位理由。二者源於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失望。調查顯示,家長讓孩子“逃離”學校的原因多為“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他們認為學校磨掉了孩子個性的棱角,扼殺了孩子的天性,所培養的只是考試的機器,致使孩子暮氣沉沉,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

  部分家長不相信學校教育,這是一個大的社會問題。改革開放的中國,取得許多驕人的成果,就拿經濟體制改革來講,讓我國這麼多年持續高位走強,引起世界側目。時評界評論,轉載請注明。為何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還是霧靄重重難見光明?不少學校掛著素質教育的“羊頭”,賣著應試教育的“狗肉”,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更苦,可以講,學校成了生長黃連的農場。如此教育現狀,難怪會引起學生家長的不滿。

  家長不得不專職當“私塾先生”,這是對基礎教育的諷刺與憤懣。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沒有讓人放心的基礎教育,民眾何來幸福感?華夏何來中國夢?我國的基礎教育越發讓人不放心,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都應從中反思——不擺脫“千人一面”的教學方式,不突破應試教育的圍城,教育將會成為眾矢之的,成為和諧社會的絆腳石。

  作者:錢桂林
  稿源:時評界
  編輯:時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