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2013

錢桂林:“在家上學聯盟”,現代教育的莫大諷刺

錢桂林:“在家上學聯盟”,現代教育的莫大諷刺
2013-10-07
來源:時評界 

  周一到周五,在廣州白雲區同德公園裡,一對母女坐在公園一角,小聲地朗讀,從9點到11點半,每天兩個半小時,內容以語文、數學和英語為主,大自然就是她們的天然課堂———這是廣州“在家上學”中的一員。為逃避體制內學校的重復枯燥及激烈的升學壓力,廣州部分家長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自己教孩子。目前,廣州“在家上學聯盟”Q Q群已有成員400多名。(10月7日南方都市報)

  廣州部分家長建起了“在家上學聯盟”,家長自己當起了孩子的老師。其實,這一“現代私塾”並非廣州獨有,在我國不少地方已經出現。日前,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引發社會關注,國內約有1.8萬學生沒有在校接受教育而選擇了“在家上學”!調查顯示,這批“在家上學”的學生中超過六成為4-10歲的低齡兒童。

  “在家上學”效果到底咋樣?現在還很難說,但其中也不乏成功的例子。比如童話作家鄭淵潔,自編童話教材,教出了一個成功的兒子鄭亞旗。

http://easss.com/edu/home

  家長為何會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這個問題很值得探究。一者源於家長對孩子熱切的期望。他們期望孩子有優良的學習成績,尤其是有自由發展的天性。應該說,這部分家長的教育理念是正確的。事實上,不少家長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只希望孩子考上重點,於是便配合學校對孩子大搞應試教育,孩子平時難得輕松一下,即便是節假日,也會為了這個培訓班那個輔導班而疲於奔命。選擇“在家上學”的家長,其難能可貴之處是注重保護和發展孩子的天性,這成了選擇“現代私塾”之首位理由。二者源於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失望。調查顯示,家長讓孩子“逃離”學校的原因多為“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他們認為學校磨掉了孩子個性的棱角,扼殺了孩子的天性,所培養的只是考試的機器,致使孩子暮氣沉沉,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

  部分家長不相信學校教育,這是一個大的社會問題。改革開放的中國,取得許多驕人的成果,就拿經濟體制改革來講,讓我國這麼多年持續高位走強,引起世界側目。時評界評論,轉載請注明。為何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還是霧靄重重難見光明?不少學校掛著素質教育的“羊頭”,賣著應試教育的“狗肉”,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更苦,可以講,學校成了生長黃連的農場。如此教育現狀,難怪會引起學生家長的不滿。

  家長不得不專職當“私塾先生”,這是對基礎教育的諷刺與憤懣。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沒有讓人放心的基礎教育,民眾何來幸福感?華夏何來中國夢?我國的基礎教育越發讓人不放心,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都應從中反思——不擺脫“千人一面”的教學方式,不突破應試教育的圍城,教育將會成為眾矢之的,成為和諧社會的絆腳石。

  作者:錢桂林
  稿源:時評界
  編輯:時小川

No comments: